【盛沃普法】2026年起施行!新法规定:正当防卫免责,网络暴力重罚

2025-07-07 17:50:46

 
法律的天平终于明确倾向正义一方
 

在法治社会的进程中,公民面对不法侵害时的自卫权利,始终是衡量法律公平的重要标尺。曾经,“被打还手即互殴” 的执法认知,让许多受害者在维权路上陷入困境。如今,随着新修订的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出台,这一局面迎来根本性转变。

 
0导语
 
 

"挨了三次拳头才还手成了互殴?"

2020年寒冬,山东淄博饭店女老板张女士面对醉酒男子的无端殴打,本能地抓起啤酒瓶反击。公安机关最初认定这是"互殴",双方均被行政拘留。经过艰难的抗诉和改判,法院最终认定张女士的行为是正当防卫——但这寥寥无几的胜诉背后,是无数普通人维权无门的困境。

今天,这样的困境终于迎来历史性转折。

2025年6月,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,首次明确写入正当防卫免责条款,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。这部时隔20年重新修订的法律,彻底终结了"被打还手即互殴"的执法惯例。

 

0新法核心突破

 
01
旧法难题:互殴认定不清

长期以来,公安机关在处理打架斗殴案件时,往往采取"各打五十大板"的做法,只要双方有肢体冲突,就可能被认定为"互殴"。这种执法方式导致许多受害者在自卫时反而受到处罚,严重挫伤了公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勇气。

02
新治安法:正当防卫不处罚
 

新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明确规定:

"为了使国家、公共利益、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、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,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,属于正当防卫,不负法律责任。"

这意味着:

✅ 合理自卫不再被认定为违法——只要防卫行为符合必要性,即使造成对方损害,也不承担行政责任。
✅ 明确"挑拨防卫"不适用——防止有人故意激怒对方后借机实施暴力。
✅ 执法标准更清晰——公安机关需结合具体案情判断是否构成正当防卫,而非简单定性为"互殴"。

 

0正当防卫认定的关键要点
 

虽然新法明确支持正当防卫,但并非所有"还手"行为都能免责。以下是司法实践中认定正当防卫的核心要素:

 
01

不法侵害必须正在进行

  • 防卫行为必须针对正在发生的不法侵害,事后报复不构成正当防卫。

  • 示例:若对方已停止攻击,受害人仍继续殴打,可能被认定为故意伤害。

 
02
防卫手段需具有必要性
  • 防卫行为应当与侵害行为的危险性相当,不能明显超出必要限度。

  • 示例:对方徒手攻击,受害人持刀反击致人重伤,可能被认定为防卫过当。

 
03
不适用于"挑拨防卫"
  • 如果受害人故意挑衅、激怒对方,再借机实施暴力,不构成正当防卫。

 

0新法其他重要修订
 

除正当防卫外,本次修订还涉及多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:

01
 
严惩网络暴力
  • 对恶意诽谤、人肉搜索、网络恐吓等行为,最高可处10日拘留,并处罚款。

02
 
优化未成年保护
  • 对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违法,原则上不执行行政拘留,以教育矫治为主。

  • 严惩胁迫未成年人乞讨、从事违法活动等行为。

03
 
规范执法程序
  • 禁止"以罚代管",要求公安机关综合考虑违法情节、社会危害性等因素作出处罚决定。

  • 完善申诉机制,保障被处罚人的救济权利。

 

0遇到不法侵害如何应对?

 

01
 
优先确保自身安全
在可能的情况下,尽量躲避、呼救或报警,避免直接冲突。
 
02
 
合理自卫,避免过当

若无法避免冲突,反击手段应控制在必要范围内。

 
03
 
及时固定证据

事发后保留监控录像、伤情照片、证人证言等,以便后续维权。

 
04
 
必要时寻求法律帮助
如对公安机关的处罚决定有异议,可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。

 

0结语

 

新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的修订,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进步,它终结了"谁受伤谁有理""各打五十大板"的陈旧执法模式,真正体现了"法不能向不法让步"的司法精神。


作为普通公民,我们应当: